每到年初或政策密集调整的时期,HR圈子总会流传一句话:
“现在发工资,不懂点税法和政策,真不敢动手。”
这不是危言耸听。
近年来,国家对于企业个税合规
、社保入账
的监管日益加强,许多企业在无意识中使用的一些“传统操作”,已经在如今的税务系统下成为了高风险行为。
今天整理了2025年企业千万不能再犯的5种薪酬合规错误,不管你是老板、HR,还是刚转岗的新手行政,了解这些都非常有必要。
不少中小企业为了“节省成本”或图方便,依然通过老板或财务的私人账户给员工发工资,甚至大量使用现金发放。
为什么这种做法在今天行不通了?
无法入账,工资支出不能作为企业成本合法列支;
未依法代扣代缴个税,员工无个税记录,将影响日后贷款、公积金提取、购房等;
银行流水异常,容易被怀疑“洗钱”或“逃税”;
一旦被稽查,补税+罚款+滞纳金,一个也不会少。
建议: 企业工资支付应全部通过对公账户完成,并确保依法履行个税申报与代扣代缴义务。
有些企业为了“合理避税”,会采取:
虚构员工,虚列工资,将工资成本做账却不真实发放;
刻意控制员工人数,以“达到”小微企业标准,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。
但问题是,现在的税务系统早已实现了跨部门数据共享,员工个税、社保、公积金、银行流水信息等都是互通的。造假越来越难,代价却越来越高。
一旦被查出,不仅退税资格会被取消,甚至可能涉嫌虚开发票、逃税等刑事责任。
你可能听过这样的内部说法:
“每月找点票报了吧,反正公司还能省点个税。”
很多企业会让员工去开住宿票、加油票、餐饮票,以“报销”的形式冲抵本该发放的工资。
这种做法其实是把“工资”伪装成“费用”,避开个税缴纳。但这属于典型的工资性质收入未入账、偷逃个税。
后果包括:
企业需为“虚假报销”承担税务风险;
员工无实际个税记录,影响未来买房贷款、提取公积金等;
一旦举报或稽查,很难自圆其说。
建议:
工资发放必须真实、透明、合规。报销就应该有真实业务背景,绝不能成为规避个税的工具。
有些公司为了“帮”高管少缴税,会将其高额工资分拆成几个部分:
一部分工资挂在其他员工名下;
一部分通过合同外的方式支付;
或将年终奖单独列支、分期发放以分散税负。
这些做法早年可能有效,但现在,税务系统不仅能核查公司对公流水、工资账目,还能通过员工申报记录识别个税异常。高收入人群是重点稽查对象,别因“拆薪”操作被税局盯上。
建议: 企业可以通过合法合规的薪酬结构优化来控制税负,比如设置合规的绩效奖金、年终奖分段申报等,但绝不能通过**“人头分拆”**进行非法避税。
很多企业在薪酬结构中会设计各类津贴补贴,但如果用这些“名目”来规避个税,也是违法行为。
常见问题有:
每月固定发放“误餐补助”,但员工根本没有误餐情况;
用“差旅津贴”代替奖金发放,员工根本没有出差记录;
“通讯费”“交通补贴”成为“工资替身”,金额固定无凭证。
根据税法规定,没有真实业务背景的补贴,都应并入当月工资计税。不要再以为加个“误餐”“津贴”两个字就能避税了。
从政策趋势来看,税务稽查
日益精准化、系统化、智能化:
社保、个税、公积金三线数据已打通;
高收入、零申报、多票报销等行为易被系统标记;
合规发薪将成为企业的“信誉标签”,影响融资、招人、发展。
对企业来说,建立一套合规、透明、高效的薪酬管理机制,比任何临时的“聪明操作”都重要得多。
很多企业明知道问题所在,但仍在用Excel手动算工资、发工资条,或者依赖“前任HR留下的表格”。
其实,现在已经有很多HR工具能大大减轻人力负担,并帮助企业规避合规风险。
比如一些智能薪酬管理平台
(如工资哥算薪平台),就具备这些能力:
自动计算个税、社保、公积金,减少人为计算错误;
自动更新全国各地薪酬政策,不怕“忘改”公式;
工资条加密群发,员工可自助查询,减少HR手动操作;
离职交接也无需手动传Excel,新HR能快速接手系统;
所有薪酬数据留痕可查,配合审计也不怕被查。
这类系统非常适合中小企业,既节省了人力成本,也守住了合规底线。
企业走得远,不仅靠聪明,更靠“合法合规”。
2025年,是时候告别那些看似省事实则风险重重的“老套路”,重建一套真正合规、可持续的薪酬管理体系了。
别等税务稽查来了,才后悔当初没有规范发工资。现在开始做对的事,永远不晚。